了解能帶來更深的接納

身為一個小兒神經科醫師,常常會有家長帶著懷疑有過動問題的孩子來求診

要為孩子下這個診斷,其實背後要考量的事情,耗費的心力,很深很深

是不是正常活潑好動的孩子? 必須先跟家長從孩子的適齡發展與先天氣質談起

是不是身處在刺激不足的環境? 導致與無聊相關的注意力不集中

是不是孩子的認知發展有狀況? 身處在一個與自身能力不合適的學習環境,也是會有不注意,過動,衝動的症狀

是不是孩子有學習障礙 ? 長期的挫折往往會讓他對學習越來越缺乏動機與能力,當然更容易出現在學習場域不專注的行為

更不用談還有其他情緒及心理相關的疾患也會出現發脾氣,衝動或自我控制不佳的行為

這些舉例,不是要讓大家越看越恐慌,是想讓各位了解,每個孩子我們都是認真對待,除了搭配各種量表,行為觀察,與家長訪談,甚至是花時間追蹤,都是不可或缺的。

今天小Q媽(化名)帶著小Q來求診,通常要看專注力方面的問題,我們都會請家長先來拿一些資料與老師共同填寫完成,如果是未滿七歲的孩子,也會利用兒童發展篩檢來了解孩子的基本狀況。

一開始,小Q在診間外坐立不安的模樣,一有空檔就伸手翻找Q媽口袋要手機,大聲撥放手機影片的行為,Q媽總是得氣急敗壞的拉扯小Q,還有高到破表的量表分數,都讓我思考孩子真的迫切需要協助。

小Q的發展篩檢結果僅是低空飛過,從他對話的品質與非常短暫的專注力,還有那手機片刻不離身的舉動,我跟Q媽說,小Q的治療方案最好是醫療,行為訓練和家長的對應方式多管齊下才能見效。

談到親職教養,當然會先提到3C使用的問題是怎麼形成的? 當我詢問到家庭組成與親子之間相處的情況時,Q媽的回答讓我深深的心痛起來

原來,Q爸一直有嚴重的情緒疾病,十分怕吵。為了在工作與家庭的夾縫間生存,Q媽很多時候不得不用3C安撫孩子。

我輕輕拍拍Q媽的肩膀,跟她說 : 媽媽,妳辛苦了 ! 我懂妳的不得已。我相信妳也知道盡量不要讓孩子沉迷於3C,所以我會陪妳慢慢找出適合小Q的教養方案,這一次我除了會試著幫小Q治療之外,幫小Q減少3C的使用,可以先試著和孩子一起看影片,透過共同觀賞,慢慢再延伸到跟小Q玩他有興趣的遊戲,5分鐘,10分鐘都沒關係。要跟小Q對話時,我們盡量練習說” 停 ! ,你可以做……” 取代一直說 ” 不行” 

Q媽要離開時,我有看到她眼角的點點淚光,我希望今天看診的過程中,有傳達出我對他們的支持。

了解能帶來更深的接納,家長對小孩應如此,醫師對家長亦如此

如果沒有花時間去了解這個家庭背後的故事,我可能會不經意地帶著指責的語氣去討論3C問題也說不定。當家長有機會感受到被理解被支持的美好,或許更能鼓勵她用了解和接納去支持孩子也說不定,我衷心這樣期盼 ! 

#傾聽核對同理心

#正向教養

#小兒科的診間日常 

PS 圖文不符之還有一種不專注叫做 “我都懂了,不用再聽一遍”,有個聰明的妹子被老師投訴說上課都不專心,我跟媽媽討論了一下,發現原來媽媽每天都會陪她預習功課,結果她覺得既然已經都會了,幹嘛還要認真聽 ? 

後來請媽媽只複習和讀課外書,不專心上課的情況就消失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