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過動兒到青少年:與孩子一起長大的腦內修煉

昨天參加兒子的國三家長會,難得有機會和兒子的幾個同學聊天。和他們對話 探索她們在想甚麼,關心甚麼,是很有趣的事

    其中一個孩子看我們母子倆相互打屁、抬槓的樣子,突然對兒子說她很羨慕我們母子的相處方式。今天晚上載兒子回宿舍的時候 聊起昨天的點滴,同學的ˋ這句話讓我們母子倆得意又開心。 

    回程時我思索了一下 為什麼我現在對於和青少年相處漸漸感到輕鬆自在?突然有一個想法浮上心頭,面對過動兒和面對青少年會遭遇的問題頗為相似!難怪我身為跳跳虎(過動兒)的吼媽,長年訓練下來,已經小有心得。

    從神經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候群和青春期的大腦特徵,還真是殊途同歸!

    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候群的孩子前額葉功能成熟的比較晚,表現出來的特徵多為注意力缺乏,你會觀察到他們做事速度普遍比較慢,對於執行指令有困難,缺乏時間觀念,容易因忽略細節而犯錯。

    青春期的孩子讓家長惱怒的特徵之一也是做事較難三思而後行,也很難記住某件事情何時該去完成。換句話說,他們的執行力似乎跟不上他們看似成熟的體格。

    因為額葉是我們產生洞察力,判斷力和規畫執行的區塊,也是我們用來評估危險和自我意識的源頭。所以過動兒也好,青少年也好,同樣因為情緒起伏,衝動行為,無法專注,難以持之以恆,受不了誘惑去使用危險物品和三C成癮而讓家長煩惱不已。這麼重要的區域卻在我們的大腦發展中是最後成熟的,所以盡可能溫和簡潔的提醒孩子,盡可能在孩子身邊觀察他們了解他們的執行力,利用家人聊天的時間分享一些危險行為會造成的生命悲劇,或是自身成長的錯誤經驗,都是很重要的。這樣才能把一些重要的觀念塞進孩子的腦袋裡。

    雖然重複耳提面命和告誡孩子某些危險行為不能做都很重要,但是說話的口氣和語句掌握不好,卻很容易招來反效果。對做事老是慢半拍的孩子,我們不該說:動作快一點,而是說要不要跟媽媽比賽啊? 對我那個每週都會拖到最後一刻才甘願回宿舍的孩子,我會跟他承認媽媽開車技術不是很好,視力也不佳所以夜間開車其實心裡負擔蠻大的,貼心的兒子反而開始準時了。我也樂於告訴他,媽媽真以你的體貼為榮! 

    萬一孩子不聽老人言,做事真的碰壁了! 可千萬別說:看吧!我就跟你說過了! 而是說:我們來想想可以從這件事得到甚麼心得呢? 比較不會更加激化孩子 的反抗心。

    如何持續正向溫暖的和孩子對話,我每天都在練習中。

    其實我們的大腦很神奇,不是只有額葉與注意力有關,顳葉,頂葉和邊緣系統也同樣扮演重要的角色,這些特徵同時也呼應到青春期孩子的表現,我們有機會再聊囉! 

寫於2020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