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兒子教我的事第四集~學習的總和
日本東北大學教育旅行加上巴黎iGEM比賽,小兒子在外流浪了近一個月,昨天終於到家。
今天放學後,我們母子一邊吃吃喝喝,一邊聊起他久違的校園生活。除了堆積如山待補的作業之外,當然也會談到月底的第二次期中考。
其實兒子出國前剛好考完第一次期中考,他覺得自己在英文科的準備花了不少時間,但成績不太理想,讓他有點懊惱。考完後我們有一起討論些英文學習的策略,兒子也覺得自己可以再多花點時間向老師請益。
今晚聊天時,我心中一邊回想起兒子上回的「考後反思」,一邊試著鼓勵他:媽媽很期待看到你可以在準備充分的情況下,看看自己的學習能夠達到什麼境界(翻成白話文就是 ,你可以再用功一點嗎?🤣)
猜猜看,我兒聽了有什麼反應呢?
兒子沒有覺得這個媽心機好重,也沒有生氣,反而很認真的跟我分享自己的心得。
他是這樣說的:「媽媽,我知道妳這樣說是想要鼓勵我喔!但後來我發現,這樣想會有一個盲點。」
盲點?聽到這裡,我的好奇心被兒子勾起來了!
「我覺得這樣的想法,隱隱然有一種優越感,好像覺得自己不是不行,只是不夠努力而已,有朝一日我努力了,就會比別人成功!我以前國小國中的時候也是這樣想的。」
「我認為考試分數(也就是學習成就)要良好,付出的時間、理解能力或是讀書策略、這三個都是加分項,而我用在打混的時間是扣分項,三個加分項加起來再減掉扣分項的總和,就是我可以獲得的學習成就」
「過去大家總鼓勵我們當學生的,希望你們可以盡最大的努力,達到個人最好的境界。這樣有種好像學習成就的總和是固定的,我只能努力趨近這個數字。」
「但學習成就這件事,我覺得自己應該要調整想法,變成努力增加加分項,努力減少扣分項,讓最後的總和可以一次比一次更高」
哇!兒子真的說出了讓我驚艷的道理!我為他能自己找到這個答案感到驕傲!這不就是一種很棒的成長性思維嗎?
謝謝兒子,你真是媽媽最好的老師🧑🏫 PS. 秀一下兒子幫我從巴黎扛回來的包,他特地打電話給我說:「媽媽妳幫我準備的歐元,我都省省的用,妳有沒有想買什麼呢?我幫妳買回來喔!」
